User
为什么在PPO中,还需要取两个suff的min,为什么不直接用clip呢
Gemini
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,直接触及了PPO-Clip算法设计的核心思想。
简单来说,同时保留surr1
(未截断项)和surr2
(截断项)并取其min
,是为了 构建一个悲观的、保守的目标函数下界(Pessimistic Bound),从而实现更安全、更稳定的策略更新。
只使用clip
项是不够的,因为它在某些情况下会破坏学习信号。
让我们通过分析 优势函数 \hat{A}_t 的正负两种情况来理解这一点:
情况一:优势为正 (\hat{A}_t>0)
这说明智能体在状态 s_t 采取的动作 a_t 是一个 “好”动作,比平均水平要好。
- 我们的目标: 增大采取这个好动作的概率,也就是增大策略比率 r_t(\theta)。
- 此时的目标函数: L = \min(r_t(\theta) \hat{A}_t, \text{clip}(r_t(\theta), 1-\epsilon, 1+\epsilon) \hat{A}_t)
- 分析:
- 当我们试图大幅提高 r_t(\theta) 使其超过 1+\epsilon 时,
clip
项的值会被“卡”在 (1+\epsilon)\hat{A}_t。 - 而未截断项 r_t(\theta)\hat{A}_t 会继续增大。
- 因此
min
函数会选择 被截断后的值。如下图所示,目标函数的值不会超过红色的虚线。
- 当我们试图大幅提高 r_t(\theta) 使其超过 1+\epsilon 时,
- 结论: 在优势为正时,
min
操作配合clip
共同生效,限制了单步更新的幅度。这可以防止因为一个偶然的好动作而导致策略更新过猛,从而跳出“信任区域”,使策略崩溃。它限制了我们能获得的“奖励”。
情况二:优势为负 (\hat{A}_t \< 0)
这说明智能体采取的动作 a_t 是一个 “坏”动作,比平均水平要差。
- 我们的目标: 减小采取这个坏动作的概率。从优化目标函数的角度看,我们希望目标函数 L 变得更小(更负)。
- 此时的目标函数: L = \min(r_t(\theta) \hat{A}_t, \text{clip}(r_t(\theta), 1-\epsilon, 1+\epsilon) \hat{A}_t)
- 分析 (这是关键!):
- 假设我们错误地更新了策略,使得坏动作的概率反而增大了,即 r_t(\theta) 增大了。
- 因为 \hat{A}_t 是负数,当 r_t(\theta) 增大时,未截断项 r_t(\theta)\hat{A}_t 会变得 更负(即值更小)。
clip
项在 r_t(\theta)>1+\epsilon 时,会被卡在 (1+\epsilon)\hat{A}_t。- 由于 r_t(\theta)\hat{A}_t \< (1+\epsilon)\hat{A}_t(因为 \hat{A}_t 是负数),
min
函数会选择 未被截断的值。如下图所示,目标函数会沿着蓝色的实线继续下降。
- 结论: 在优势为负时,
min
操作使得clip
实际上不起作用。这非常重要,因为它意味着如果策略向着错误的方向更新(增加了坏动作的概率),目标函数会给予一个无限制的、完整的惩罚,从而强烈地将策略推向正确的方向。
总结:为什么不能只用 clip
?
如果我们只使用clip
项 (surr2
),那么在**情况二(优势为负)**中就会出现严重问题:
当策略错误更新,使坏动作的概率增大时(r_t(\theta)>1+\epsilon),惩罚会被限制在 (1+\epsilon)\hat{A}_t。这意味着我们对错误的惩罚力度是有限的,智能体受到的“教训”不够深刻,可能会导致训练不稳定或无法收敛。
所以,min
操作就像一个聪明的开关:
- 当动作是好的 (\hat{A}_t>0),它会开启
clip
功能,防止过度奖励,保证稳定。 - 当动作是坏的 (\hat{A}_t \< 0),它会无视
clip
功能,确保给予足额的惩罚,保证学习效率。
通过这种方式,PPO构建了一个既能有效学习又不会轻易“跑偏”的稳健目标函数。
Sheep
surr1 = ratio * advantage
surr2 = torch.clamp(ratio, 1 - self.eps,
1 + self.eps) * advantage # 截断
分别讨论几种情况:
* A > 0, r > 1,选surr2
* A > 0, r < 1,选surr1
* A < 0, r > 1,选surr1
* A < 0, r < 1,选surr2
这里的核心点有两个:
* 对于正确的策略的更新,需要限制幅度
* 比如A>0,避免r远大于1,或者A<0,避免r远小于1。
* 对于错误的策略的更新,惩罚不变
* 比如A > 0,但是r < 1,也就是说如果优势变大但是降低了选择的概率,说明策略可能有问题,此时会给予惩罚,不会做限制。
User
这里一次action可以训练多次的原因以及目的是什么
Gemini
您问到了PPO算法一个非常核心且高效的设计!
首先,需要稍微澄清一下:算法并不是对“一次action”训练多次,而是对 “一批(a batch of)” 收集到的经验数据(包含了很多次的状态、动作、奖励等)进行多次训练更新。
在代码中,这体现在 update
函数接收一个 transition_dict
(一批数据),然后用一个 for
循环进行 self.epochs
次的优化。
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可以总结为:大幅提升数据利用率(Sample Efficiency),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加速学习过程。
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。
1. 为什么需要提升数据利用率?
在强化学习中,通常有两个主要的时间开销:
- 数据收集(与环境交互): 智能体执行动作,环境返回结果 (
env.step()
)。在很多真实世界或复杂模拟场景下(比如机器人控制、复杂游戏),这一步非常耗时。 - 网络训练(梯度计算): 在GPU上进行前向和后向传播,更新网络参数。这一步通常非常快。
对于传统的在线策略(On-Policy)算法,比如REINFORCE或A2C,它们遵循“采样-更新-丢弃”的模式:
* 用当前策略 \pi_\theta 采集一批数据。
* 用这批数据更新一次网络参数,得到新策略 \pi_{\theta'}。
* 立即丢弃这批数据。因为这批数据是由旧策略 \pi_\theta 产生的,对于新策略 \pi_{\theta'} 来说已经是“过时数据(Off-Policy)”了。
这种模式导致每进行一次短暂的梯度计算,就需要进行一次漫长的数据收集,数据利用率极低,训练过程会非常缓慢。
2. PPO是如何做到“一数多用”的?
PPO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持On-Policy算法稳定性的同时,尽可能地吸收Off-Policy算法数据利用率高的优点。它通过重要性采样(Importance Sampling)和截断目标函数(Clipped Objective)这两个关键技术,实现了对一批数据进行多次更新。
工作流程如下:
- 重要性采样比率: 我们用 r_t(\theta) = \frac{\pi_\theta(a_t|s_t)}{\pi_{\theta_{\text{old}}}(a_t|s_t)} 来衡量新旧策略的差异。\pi_{\theta_{\text{old}}} 是我们刚开始收集数据时的策略。
-
信任区域更新: 在
for
循环中,我们每进行一次梯度下降,策略网络 \pi_\theta 的参数都会发生改变,导致它离最初的 \pi_{\theta_{\text{old}}} 越来越远。 -
PPO-Clip的安全带: 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,
clip(r_t, 1-ε, 1+ε)
和min
操作共同构建了一个“信任区域”。它的作用就是:即使你用同一批数据训练很多次(
epochs
> 1),我也能保证你的新策略 \pi_\theta 不会和当初产生这些数据的旧策略 \pi_{\theta_{\text{old}}} “偏离”得太远。
这个“安全带”保证了即使策略已经更新了数次,基于旧策略数据计算出的梯度仍然具有参考价值,不会因为策略差异过大而产生破坏性的更新。
3. 目的和权衡
- 主要目的:
- 提升数据效率: 从一次昂贵的环境交互中,尽可能多地“榨取”信息,用更多次的梯度更新来加速学习。
- 减少训练时间: 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是瓶颈的应用中,这能大幅缩短从开始到收敛的总时间。
- 需要权衡的超参数 (
epochs
):epochs
太小 (如1): 就退化成了传统的On-Policy算法,数据利用率低。epochs
太大: 尽管有PPO-Clip的保护,但如果更新次数太多,新策略终究会和旧策略差异过大,导致信任区域的假设失效,梯度估计失准,训练过程可能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崩溃。
因此,epochs
是一个重要的超参数,通常根据经验设置在3到15之间,需要在“充分利用数据”和“维持训练稳定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总结:
PPO允许对一批数据进行多次训练,其目的是最大化数据效率,加速学习。而它能够这样做的原因(技术保障),是其独特的Clipped Surrogate Objective Function,该函数保证了多次更新不会让策略偏离初始点太远,从而维持了训练的稳定性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