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梯度算法中,策略回报是什么
Gemini
在策略梯度算法中,“策略回报”通常指的是期望回报(Expected Return),也就是我们希望最大化的目标函数。
让我们来分解这个概念:
1. 回报 (Return)
首先,在强化学习中,回报 (Return),通常用 G_t 表示,是指从某一个时间点 t 开始,直到整个回合(episode)结束,所能获得的未来奖励的总和。为了平衡短期和长期奖励,我们常常使用带折扣因子的回报:
G_t = R_{t+1} + \gamma R_{t+2} + \gamma^2 R_{t+3} + \dots = \sum_{k=0}^{\infty} \gamma^k R_{t+k+1}
其中:
* R_{t+1} 是在 t+1 时刻获得的奖励。
* \gamma (gamma) 是折扣因子 (0 ≤ γ ≤ 1),表示我们对未来奖励的重视程度。如果 \gamma 接近 0,智能体更关心立即奖励;如果 \gamma 接近 1,智能体更看重长期奖励。
简单来说,一次游戏中,从某个时间点开始,到游戏结束,你获得的总分(可能会打折扣)就是“回报”。
2. 策略回报 (Policy Return) / 期望回报 (Expected Return)
一个策略 \pi_\theta (Policy) 是一个函数,它根据当前状态 s 告诉智能体应该采取哪个动作 a。这个策略由一组参数 \theta (例如神经网络的权重) 控制。
策略回报,也称为期望回报,通常用 J(\theta) 表示,是指当智能体遵循策略 \pi_\theta 时,它在一个完整的回合中预期能够获得的总回报的平均值(或期望值)。
J(\theta) = \mathbb{E}_{\tau \sim \pi_\theta}[G_0] = \mathbb{E}_{\tau \sim \pi_\theta}\left[\sum_{t=0}^{T} \gamma^t R_t\right]
- $\mathbb{E}$ 代表期望值。
- $\tau$ 代表一个完整的轨迹(trajectory),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状态和动作 $(s_0, a_0, s_1, a_1, \dots)$。
- $\tau \sim \pi_\theta$ 表示这个轨迹是遵循策略 $\pi_\theta$ 采样得到的。
策略梯度算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策略的参数 \theta,来让这个期望回报 J(\theta) 最大化。 也就是说,我们要找到最好的策略,使得玩一整局游戏的平均得分最高。
结合您提供的图片
您图片中的文字和公式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:
再定义我们的 REINFORCE 算法。在函数
take_action()
中,我们通过动作概率分布对离散的动作进行采样。在更新过程中,我们需要将损失函数定义为策略回报与策略对数的负数,即 -\sum_t R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。对该导数后就可以通过梯度下降来更新策略。
这里的描述稍微简化了一下,更准确的说法是:
- 目标函数: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策略回报(期望回报) J(\theta)。
- 梯度上升:为了最大化 J(\theta),我们需要计算它关于参数 \theta 的梯度 \nabla_\theta J(\theta),然后沿着梯度的方向更新参数(梯度上升):
\theta \leftarrow \theta + \alpha \nabla_\theta J(\theta) - 梯度的估计:REINFORCE 算法证明了,这个梯度的估计值可以表示为:
\nabla_\theta J(\theta) \approx 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
这里的 G_t (图片中写作 R_t) 就是从一个实际玩出来的轨迹中计算出的回报。 - 损失函数:在实践中,我们通常使用梯度下降优化器。最大化 J(\theta) 就等同于最小化 -J(\theta)。因此,我们将目标函数的负数定义为损失函数 (Loss Function)。所以损失函数的梯度就是:
-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
总结一下:
- 回报 (G_t):单次游戏中,从t时刻开始到结束的(折扣后)总奖励。它是一个具体的数值。
- 策略回报 (J(\theta)):在当前策略下,玩很多次游戏,平均下来能获得的总回报。它是一个我们希望通过训练来最大化的期望值或目标。
在 REINFORCE 算法中,我们用单次游戏中计算出的具体“回报”G_t 来评估在该状态下采取的动作的好坏,从而更新策略,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长期的“策略回报”J(\theta) 变得更高。
User
为什么梯度的估计值可以去定义损失函数呢,相当于我们希望最大化的是梯度而不是J(theta)?
Gemini
非常好的问题!这正指出了策略梯度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关键实现技巧,也是很多初学者的困惑点。
您的理解非常敏锐:“相当于我们希望最大化的是梯度而不是J(theta)?”
直接的答案是:不,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最大化策略回报 J(\theta),绝对不是最大化梯度。
我们把“梯度的估计值”定义为损失函数,是一个巧妙的“障眼法”,目的是为了利用现成的、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器(如 Adam, SGD)来完成梯度上升的任务。
让我们一步步拆解这个逻辑:
1. 我们的真实目标:梯度上升 (Gradient Ascent)
- 目标函数:策略回报 J(\theta)。
- 目标行为:最大化 J(\theta)。
- 数学方法:使用梯度上升。我们计算目标函数对参数的梯度 \nabla_\theta J(\theta),然后让参数 \theta 沿着梯度的方向更新,因为梯度方向是函数值增长最快的方向。
- 更新公式:\theta_{新} = \theta_{旧} + \alpha \nabla_\theta J(\theta)
(注意这里的符号是 +,代表“上升”)
2. 深度学习框架的现实:梯度下降 (Gradient Descent)
- 常规工具:PyTorch、TensorFlow 等框架中的标准优化器 (
torch.optim
,tf.keras.optimizers
) 被设计用来最小化一个损失函数 (Loss Function) L(\theta)。 - 它们的行为:计算损失函数对参数的梯度 \nabla_\theta L(\theta),然后让参数 \theta 沿着梯度的相反方向更新。
- 更新公式:\theta_{新} = \theta_{旧} - \alpha \nabla_\theta L(\theta)
(注意这里的符号是 -,代表“下降”)
3. 连接目标与现实的“桥梁”
我们想做梯度上升,但工具只会做梯度下降。怎么办?
很简单:最大化一个函数 J(\theta),等价于最小化它的负数 -J(\theta)。
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损失函数 L(\theta) = -J(\theta),然后让优化器去最小化这个 L(\theta),会发生什么呢?
- 优化器计算损失函数的梯度:\nabla_\theta L(\theta) = \nabla_\theta (-J(\theta)) = -\nabla_\theta J(\theta)。
- 优化器执行梯度下降更新:
\theta_{新} = \theta_{旧} - \alpha \nabla_\theta L(\theta)
把第一步的结果代入:
\theta_{新} = \theta_{旧} - \alpha (-\nabla_\theta J(\theta))
\theta_{新} = \theta_{旧} + \alpha \nabla_\theta J(\theta)
看!我们最终得到的更新公式,和我们最初想要的梯度上升公式一模一样!
4. 回到 REINFORCE 算法
现在我们把这个逻辑应用到 REINFORCE 上:
- 我们已经知道,策略回报的梯度是 \nabla_\theta J(\theta) \approx 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。这是我们希望参数更新所遵循的“方向”。
-
为了让只会“下降”的优化器帮我们“上升”,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伪损失函数 (Pseudo Loss),我们把它记为 L_{pseudo}。这个函数本身的值可能没有物理意义,但它的梯度必须符合我们的要求。
-
我们希望优化器计算出的梯度
grad(L_pseudo)
,能让- grad(L_pseudo)
等于我们想要的梯度∇J(θ)
。也就是说,我们需要grad(L_pseudo) = -∇J(θ)
。 -
所以我们定义损失函数:
L_{pseudo}(\theta) = - \sum_t G_t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为什么是这个形式?
因为当我们对它求导时,对于一次具体的采样,G_t (回报) 是一个已经计算出来的、固定的数值(比如+10分),它不依赖于当前的参数 \theta。在求导时,它可以被当作一个常数。因此:
\nabla_\theta L_{pseudo}(\theta) = \nabla_\theta (- \sum_t G_t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)
= - 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
这正好是我们想要的目标梯度∇J(θ)
的负数! -
所以,当我们将这个 L_{pseudo} 作为损失函数扔给优化器时,优化器会忠实地执行
θ = θ - α * grad(L_pseudo)
,这完全等价于θ = θ + α * ∇J(θ)
,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策略回报 J(\theta) 的目标。
总结与比喻
您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爬山:
- 目标 J(\theta):你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。你的目标是爬到山顶(最大化海拔)。
- 梯度 \nabla_\theta J(\theta):一个指向上坡最陡方向的罗盘。
- 损失函数 L(\theta):想象有一个与真实世界完全相反的“镜像世界”,那里的“海拔”是你当前真实海拔的负数。你真实世界的山峰,在镜像世界里是深谷。
- 梯度下降优化器:一个只会“往下走”的机器人。
你无法直接告诉机器人“往上爬”。但你可以把它放到“镜像世界”里,然后告诉它“往下走”。它在镜像世界里走向谷底的过程,就完全等同于你在真实世界里走向山峰的过程。
所以,我们定义的损失函数,就是为了给这个只会“下山”的机器人创建一个合适的“镜像地图”,让它最终能帮我们完成“上山”的目标。我们关心的不是“镜像地图”本身,而是通过它达到的“上山”效果。
User
所以这里的核心逻辑是
因为∇θJ(θ)≈∑tGt∇θlogπθ(at∣st)
同时因为Gt是常数,可以把梯度符号提出来
所以就可以让损失函数是−∑tGtlogπθ(at∣st)了
Gemini
是的,您总结得完全正确!这正是 REINFORCE 算法在代码实现中的核心逻辑链。
我们可以把您的总结再梳理一遍,它非常清晰:
- 理论基础:策略梯度定理告诉我们,我们想要的目标函数 J(\theta) 的梯度,可以近似为 \nabla_\theta J(\theta) \approx 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。这是我们希望参数更新的方向。
-
关键洞察:您指出的第二点是整个技巧的精髓。在对某一个采样的轨迹计算梯度时,G_t(从时间 t 开始的回报)是一个已经发生、已经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(例如-5分,+20分)。它对于当前正要被优化的参数 \theta 来说,就是一个常数。因此,当我们对一个表达式求导时,常数系数可以保留,梯度算子 \nabla_\theta 只作用于和 \theta 相关的部分。
-
实践构造:基于以上两点,我们就可以构造一个“伪损失函数”。为了使用梯度下降优化器来达到梯度上升的目的,我们构造的损失函数 L(\theta) 需要满足其梯度 \nabla_\theta L(\theta) 等于我们目标梯度的负数,即 -\nabla_\theta J(\theta)。
因此,我们定义损失函数为:
L(\theta) = -\sum_t G_t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当我们对这个损失函数求导时,由于 G_t 是常数,我们得到:
\nabla_\theta L(\theta) = -\sum_t G_t \nabla_\theta \log \pi_\theta(a_t|s_t) \approx -\nabla_\theta J(\theta)这样,当优化器去最小化这个损失函数时,它所做的参数更新就完全等同于在最大化我们的原始目标 J(\theta)。
您的理解非常到位,已经抓住了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现的关键转换。
文章评论